中心村

  • 传统村落
  • 窨子屋、转角楼、木屋
靛房镇集镇区的西南部

中心村位于靛房镇集镇区的西南部,北与西都燎原村相接,东面与百型村交界,南与报格村和松林村接壤,现状村内主要经济作物为柚子、玉米、烤烟,距离靛房镇镇政府约 3公里,交通较为便利。下辖 4 个自然村落,村部位于中心村中部,村域总面积约为 12.6 平方公里。中心村分五个自然村落,距靛房镇政府 3 公里,沿河谷两边的台地依山傍水而居,传统建筑分布和保存情况良好,主要建筑为土家木屋,在建筑构成上主要包括窨子屋、转角楼、木屋三类。总的来说,土家木屋是土家族特有的建筑形式,中心村是土家族聚居区,98%的人讲土家话,共有木屋近 200 栋,转角楼 21 栋,窨子屋 1 栋,因年代久远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,分布保存情况与周边略所不同。从布局特征上看,土家木屋多依山傍水而建,对建筑选址、水流风向都有周到的烤炉,建筑融于山水之间。从形象特征来看,土家木屋为木质结构,黑色瓦、灰板壁,再配以转角楼、吊脚楼,随山势地形起伏建筑,层叠有序,错落有致,气势飞虹。

从单体建筑来看,房屋均为木质结构,分三柱四旗、五柱四旗、五柱八旗、七柱十一 旗不等,转角楼置以围廊,便于晒阳通风。表现形式有二合水、三合水。以二合水较为多。为二合水时,主家在正房的左或右修建转角楼,一般为两层。为三合水时,或左修转角楼,右修厢房;或右修转角楼,左修厢房。厢房一般为三柱四旗,少数三柱三旗或三柱五旗,连两间。厢房后配磨角,俗称“龙眼”、“偏偏”、“偏厦”。一层或为猪圈、牛栏,或为仓库、碓磨房。二层人居住,或为客房,或为女闺房(也称绣花房)。转角楼进深一般为三柱四旗或三柱五旗,一般连二间,也有连三间,少数连四间。二楼前侧为走廊,上配扶手,前侧、外侧配吊悬空圆木旗柱,柱头(即吊脚)为椭圆瓜形木雕,土家人称假柱头。扶手与雕柱距外枋 1 米左右,扶手与前外枋、侧外枋之间为进出或观景或休闲的回廊。楼子外侧瓦面飞檐翘角,土家人据此称之为转角楼。从装饰纹饰上看,窗花木雕,花样繁多,形形色色。柱础(磉磴岩)各式各样,有圆鼓形的,正方形的,有雕凿各种图案的;阶沿岩有刻条纹图案,有刻梭子花、万字格的。院坝内多铺青石板,坚固平整。不论是石级、阶沿、院坝铺石均用石灰、糯米粉、石膏、桐油等材料调和成浆,层层挤压勾缝而成。从文化元素来看,其中窨子屋,为田氏府邸,扁为“雁门世第”,有朝门,分三进,前厅、客厅、后院,中有天井,青砖黑瓦,翘角飞檐,墙线错落有致,色彩典雅大方。高高翘起的屋檐角上,镶嵌着各类飞禽走兽,粉墙黛瓦的风火墙上描龙绘凤,画面可谓栩栩如生。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传递的社会信息,讲述着一段“无有江西不成街”的遥远历史,显然,外来建筑的文化和土家人的文化元素在这里几经交融,从而翻开了一页新的历史篇章。